J. Mater. Chem. A, 2019, 7, 21874。
王先生还在展览现场挥毫泼墨,为观众展示书法技艺与美学,书写复旦大学曝书节等作品。随后,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声情并茂念诵读了为《王朝宾书法作品集》所作序言,并宣布展览开幕。
出版有《中国书法通鉴》《汉碑全集》等。王朝宾先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大河书画院长、河南省国画院特聘书画家。书法作品曾获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开幕式由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主持。王朝宾先生表示,把作品捐给复旦大学就是把女儿嫁到了一个好婆家,复旦大学是这些作品的最好归宿,复旦大学为这些作品辟专馆长期展出,供师生们观赏,正是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
王朝宾书法所代表的中原书风,雄劲博大,又注重兼融并蓄。该展览也是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五周年院庆暨文物保护创新研究院成立系列艺术展之一。希望所有人都能从本子里看到李登辉校长和复旦的不容易,珍惜今天的复旦,创造更好的复旦出来。
巍巍学府中,他们不只是演员去年9月,大师剧《巍巍学府》首次登上相辉堂舞台。扎根复旦园,他哪里也不去该剧以1936年叶楚伧来沪于沧州饭店召开复旦大学该年的第八次校董会的场景为序幕。如何服务社会?何为真正的爱国?大师剧的字里行间都以鲜活的故事传达着他们的理念,教育当时的学生,也教育在场师生需潜心问学、不忘初心,方可在理想的大道上昂首阔步。这样的坚持与执着反映在大师剧的每一幕中,令人震撼,无不动容。
登辉校长主持学科改组,紧跟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让复旦公学成为真正的大学。第一幕中,1935年,复旦同学响应一二·九运动准备赴京请愿、李登辉校长被迫前往火车站劝阻学生无果。
腾飞书院便是为纪念登辉校长而以其字命名。见证坎坷后,他们不只是观众今天,现在,日军已经进入租界,今天,也许就是我们在复旦的最后一课,各位同学,从速回家,切勿在路上逗留——下课。校园原创大师剧·老校长系列在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指导下于2017年正式启动,已经成为新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27日,腾飞书院原创老校长大师剧《巍巍学府》在相辉堂面向2019级腾飞书院新生上演。
抗战结束后,学生和登辉校长在和平饭店聚餐叙旧,请他谈生平所得。妻子早逝,他终生未再娶。从3月到10月,数十次的排练磨练的不只是演技,如今舞台上的他们也早已不只是演员。他不仅为复旦建立起完整的办学体系,其所提出的团结、服务、牺牲、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等理念也对今天的我们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不变的是初心,是代代相传的对历史的感恩与敬畏。他反复地询问学生你们爱复旦吗、你们爱真理吗,不只是在让学生们静下心来反观眼前的种种,更是在带领台下的观众一起感受先生爱校兴学的人格魅力。
学生们在复旦人演复旦大师,复旦人说复旦故事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了话剧这一艺术形式,提升了艺术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情操的同时,对家国情怀、复旦精神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位初到上海时还不太会讲普通话的华侨,却在这片土地上服务了40余年,始终不愿离开复旦。
2019级软件工程专业新生邱俊鑫在观演后表示:观看大师剧与浏览老校长生平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2018年,书院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师剧《巍巍学府》首次登上舞台。该剧由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指导,腾飞书院出品。制图:实习编辑:金梦瑶责任编辑:卢晓璐。抗日战争爆发后,复旦大学西迁重庆北碚,部分师生因困于环境不能成行,多次向登辉先生询问请求上课,先生就和留沪同仁一道在公共租界内开设复旦大学补习部(时称沪校),坚守孤岛、坚持办学。本次腾飞书院大师剧围绕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的岁月故事展开。
妻子生前遗物都保存完好,还时常在泪眼婆娑中看到她的身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熟悉的诗句一如他对复旦的热爱,终难放下。演出通过治学之变、誓不迁校、谋求资助、笃念佩琳、孤守沪校、最后一课等片段,描绘出了登辉先生虽艰难却始终不放弃的人生性情。
上世纪40年代,当复旦学生对李校长表达想为其立传的想法后,校长一口回绝,他说:Man much abler than I have left no record,why should I leave any? 随着《巍巍学府》登上舞台,更多师生了解了李登辉老校长的故事。时隔一年,变的是剧本、是演员
该剧也以此为时间节点,将其青年时的壮志和老年时的回忆交错,以儿时、结缘、新生等关键词为线索,既刻画了一位精通八国语言、眼界卓绝的博学之士,也展现出一位在国与校、校与家、家与国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仍矢志不渝、坚定教育信念的为人师长。1913年,复校不久的复旦校园,北平来的一通急电让这位古稀老人犯了难,他面对受邀北上洽谈国事抑或留在复旦执掌教鞭的真实抉择,最终作出了决定:这一年,马相伯将办校的接力棒正式交予李登辉。
一场大师剧,不只有舞台的神韵,更有家国情怀和民族风骨的震撼。因为当年倾尽良田三千亩、地基八处、现银四万元的毁家兴学,才有了震旦学院的创立。这位走过三个历史时代的老人呢喃中的呐喊,忧国忧民之情怀,传递着老人骨子里的觉醒与坚持,传递着将理想付诸行动的担当与责任。随着复旦校歌的渐起,属于舞台的大幕缓缓落下,属于复旦大学2019级新生的人生大幕却才刚刚拉启。
毁家兴学 溯源相伯精神1902年,属于土山湾的清晨,已过耳顺之年的马相伯先生还未睡醒,一位中年男子却已早早来到门外等候,身后还跟着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时至今日,大师剧《马相伯1913》已来到第三年,几经更改的剧本早已是厚厚一叠。
走心原创 演绎几经磨练想说的话都含在眼泪里了。10月26日下午,志德书院原创老校长大师剧《马相伯在1913》在相辉堂连演两场,近千名师生到场观看。
怀揣理想 文化浸润舞台老校长系列大师剧以全方位的视听享受和扣人心弦的心灵启迪相结合,搭建出演出舞台这一书院第二课堂场景,演者和观者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丰富、厚重而深刻的校园文化。这位中年男子正是蔡元培——他不只是后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校长,也是向马先生一路求教拉丁文的诚恳学生。
该剧由校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指导,志德书院出品,围绕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的一生展开。来自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宣传部、档案馆、老干部处、退管会等各部处的负责人以及马相伯老校长的玄孙马天若先生等观摩了演出。无论是对国家的一腔热忱,还是对兴办教育的执着坚守,都是马相伯老先生精神魅力的展现,那是一个读书人的担当与勇气,是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义无反顾,是时至今日我们青年人需要学习的责任。舞台上,两位马相伯一老一少,对先生生平进行着不同视角的诠释。
2018级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青年马相伯的饰演者感叹道:短短几幕里,我竟度过了一生。我仿佛真的见到了大千世界,也仿佛真的在回首此生之时,懂得了究竟什么才是‘最能聊慰平生的事业。
在全剧的尾声,越南凉山的一间普通民房里,弥留之际的相伯先生在床榻上,虚弱不堪,念念有词。这一场场舞台也是属于演职人员的二次创作,师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悟融入角色、融入场景、融入声音。
该剧自2017年3月启动,9月于首场表演就赢得肯定,师生纷纷表示获益良多,自此成为每年书院迎新季的品牌活动之一。而马相伯,便是这群人中,走在最前头的那一位。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